天然气因为具有清洁、低碳、稳定、灵活、经济的特征,必然在第三次能源转型中担当重要角色,以确保能源供应继续以安全、 可持续和可靠的方式满足需求。从《巴黎协定》的现实要求,到2050年零碳排放条件下对能源的需求,天然气都被认为是可依赖 的业务。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要处理好低碳进程与能源安全的关系,都必须保留天然气在发电和工业用途中作 为主要燃料的角色。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发展更低碳的能源体系并追求实现净零排放目标,作为清洁低碳的天然气越来 越受青睐。2021年,全球能源供应紧张、价格高涨亦以天然气市场最为明显。进入2022年2月,俄乌战争背后同样隐藏着国际 天然气市场日趋白热化的经济斗争。能源转型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能源发展的基本战略。从欧盟、美国、英国、日本等已实现碳 达峰的国家和地区经验证明,天然气可以在能源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天然气必将促进我国能源转型 和“双碳”目标的实现。
欧美发达国家(除法国,以核能为主)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占比均超过20%,俄罗斯、意大利、荷兰和英国占比超过35% ,欧盟占比25% ,而 我国仅为9.1%。我国天然气使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明显差距,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天然气代煤是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重要抓手。
2.是客观认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力度和发展速度。
尽管说实现碳中和最好方法是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但是能源替代转型客观上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欧盟各国早已在关闭传统能源上展开“大比拼”,俨然成为世界“绿能”的“道德高地”。但无论是风能、光能还是氢能,迄今都尚未具备完全替代传统能源的能力。2021年,全球天然气、煤炭、石油等价格加快上涨,我国部分区域局部时段出现煤炭、电力供需偏紧问题,凸显了新旧能源体系转换期能源安全面临的多重挑战。欧盟委员会日前通过法案,将满足特定条件的核能和天然气项目纳入可持续投资范畴,凸显的还是欧洲人在一味追求新能源道路上的又一无奈。以法国为代表的欧盟国家,不但高估了新能源发展的力度,更高估了新能源发展的速度。
关于天然气定位问题,常出现的词是“过渡桥梁”、“主体能源”,2018年9月国际天然气技术大会提出“天然气是新能源共生共荣的最佳伙伴”,进然气在未来能源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更加明确。在“双碳”目标下,天然气的功能定位会进一步加强,其“清洁低碳” 特性决定“以气代高碳能源”,其“灵活易储”特性决定“与新能源相融合”。而我这里强调的是如何靠实发展定位的问题。所谓靠实,就是要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经济等因素,确定有量化的目标和可操作的政策举措。例如,将当前经常看到一些报道,要求加大天然气利用,提出了“气化XX省”、“气化XX市”或“气化XX县”等的目标,这显然不靠实,也难以评估是否达到目标。现在应该将这些目标变成每年或每5年的天然气利用量是XX亿立方米,以及具体措施计划和严格考核兑现方案。 特别要突出顶层统筹引领,在国家制定的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中,明确天然气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及以及各省市发展目标,各省市根据国家统一要求进一步层层落实量化指标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
1.是摈弃惯性思维,重新认识国内天然气资源潜力。
长期以来,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深入人们的脑海,约束了大力发展国内天然气的想象。其实,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开发实践,已证实我国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就资源总量来看,在全球范围内我国的天然气资源量并不少,尤其是以页岩气为主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量更加可观。当然,受特殊地质条件影响,资源品质相对较差是客观事实,这也导致了勘探开发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成本居高不下、经济效益差的现实。但我认为只要站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政治高度,坚定信心,脚踏实地,加大勘探开发工作量和投资力度、加强技术攻关,必然会取得成效。例如,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重要批示的要求,2018年国家能源局组织制定了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七年行动计划”(2019~2025)并付诸实施以来,原油产量实现止跌回升,今年将恢复到2亿吨,连续5年天然气新增年产量超过100亿立方米。这些成果的取得也进一步说明了国内依然具备天然气上产潜力,同时更加坚定了增储上产的信心。只要工作做到位、投资有保障,到2030年国内天然气年产量有望突破3000亿立方米。
2.是开展多方式合作,提高进口天然气资源保障能力。
深入分析国际天然气供需态势,抓住机遇,采取“投资与贸易并举、陆路与海路并重、长协与现货并存”的方式,拓展气源进口通道,建立多元化进口供应体系。加快推进中亚—俄罗斯管道进口;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南半球和赤道地区国家 LNG 进口;密切跟踪俄罗斯北极、中东、非洲等富气区,积极参与海外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从源头夯实海外天然气进口资源基础。
发挥天然气绿色低碳优势,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城市燃气和工业领域“煤改气”工程,助力城市和区域环境持续向好发展。发挥天然气绿色低碳和价格优势,加快推动 LNG 在船舶、重卡中的应用,促进天然气对油的替代,推动交通领域快速减碳。发挥天然气低碳、灵活优势,因地制宜探索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打造“气风光水”一体化示范基地,助力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发展和电网输配电安全。发挥天然气低碳、高效优势,鼓励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冷、热、电三联供)项目建设,推动区域节能降耗。
1. 多措并举补短板,保障天然气产业链安全平稳运行。
长期以来我国天然气储备能力一直是产业链上一明显的“短板”,每当用气高峰期,天然气保供安全都面临严峻形势,必须继续加大力度推进补短速度。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储气设施建设和完善储气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机制的意见》提出的“供气商不低于其年合同销售量 10%,城市燃气企业不低于其年用气量5%,地方政府不低于管辖区3天用气量”的天然气应急储备要求,持续扩大地下储气库与 LNG 接收站储气能力,压实各方保供责任,增强冬季调峰能力和应急保供能力,保障天然气安全平稳供应。
2.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评估“融合新能源”发展模式的调峰需求。
在碳达峰以后,天然气必须助力新型电力系统解决风光资源的“稳定输出”问题,也就是给新能源进行“调峰”,且随着新能源发电规模的不断扩大,调峰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要尽快根据新能源类型、特点以及发展速度,评估天然气的调峰需求,为储备能力建设提供依据,通过建设相应的储备,确保新型能源体系安全平稳运行。